我關心的事表面上看來和政治毫無關係,但這個社會又有什麼事能和政治脫離得了關聯呢?巫婆關心的是連續三天在中時看到關於誠品用「通路優勢」要求與出版社訂定新的交易條件。我只是個小小書店店員,也沒有什麼生意頭腦,但是當我看到誠品提出的條件時,實在傻眼,更可悲的是還有出版界的代表說這樣的方式並非不能接受,只是需要有「有合理完善的配套措施,巫婆很想說:「這個社會是不是拳頭大就是正義的使者?」

根據報導誠品提出的條件基本上是三個:一、由現行的「月結制」改「寄售制」、二、改成「寄售制」前,要先清庫存,要出版業者拿錢買回庫存書、三、付費加入使用誠品電子平台

先說為何巫婆覺得這些條件很令我傻眼。一、寄售制意思是出版社把書送到書店後先不收款,等約定時間到(也許一個月)就書店盤點看賣出幾本就給幾本的錢,問題在如果書被偷,出版社也要負責。說實話,書擺在書店裡,出版社的人又無法管理,為什麼書店無法負起的責任也要出版社買單?

二、要出版社先把之前進給誠品的書買回,這更好笑。為什麼出版社要把一堆賣不出去的舊書買回去?巫婆前年有去誠品敦南店朝聖(其實不算朝聖啦,以前在台北唸書時每個禮拜都要去一整天的,可以算尋找回憶之旅吧?),相信我,我很失望。敦南店的庫存管理超奇怪,我隨便看都可以發現絕版幾百年的書竟然還在他們書架上。我很好奇他們希望出版社用什麼樣的價錢買回庫存書,因為我相信誠品之前應該有很多書是買斷做書展的,要出版社買回是以當初的折扣嗎?

其實巫婆的書店資歷淺的很,上面提到的問題也都很膚淺,我只是很難過,這些自栩是文化人的大人物們怎麼都不敢說真心話呢?(郝廣才先生例外)我當然知道實體書店的利潤很微薄(《如果你愛上一家書店》的作者就說過啦想賺大錢的人是不會也不該開書店的),可是只因為出版社的毛利比較高就該訂立如此「傾斜」的交易條件嗎?今天張天立先生有巫婆覺得比較中肯的說話

書店和出版社是共生共存的關係,如果出版社都倒光了,書店要賣什麼呢?現在的書店是自相殘殺的情況(誠品、金石堂、博客來做價格廝殺),巫婆當然知道會做價格廝殺的原因是「消費減少」,但如果就這麼便宜行事,任由強勢一方予取予求,結果是什麼呢?很簡單,台灣會只剩下一家書店「誠品」,兩家出版社「時報」、「城邦」這當然只是巫婆的胡言亂語(要是真這樣我就要失業了),可這也是我真真實實的擔心。不過楊照先生說的更狠喔,他說台灣現在只剩三家書店誠品、金石堂、博客來,也只剩三家出版社誠品、金石堂、博客來閱讀人口的消失不該只歸咎於某些原因,那是大環境造成的(這跟政治有關了吧?經濟下滑、教育失敗、人口素質降低),所以這樣的缺口不該單由出版社或書店任一端負擔。

這些年很多出版社也做了很不好的競爭策略,例如一窩蜂出版類似型態書籍、書籍品質沒有掌控好、拼命塞書、一書多出吃書店的錢…,我想這些大人物都比我聰明多了,不會不知道這些問題,也不會不知道長此以往的後果,可是就沒有人說真話,大家都擺爛,然後就走到這樣的田地了。

不管這事件如何收場,巫婆是很悲觀的。文化事業是一個國家的創意活水與源頭,如果連所謂的文化人都只用單一思考邏輯或報復心態做事(誠品的企劃經理說他們吃了很多悶虧,這帳是算也算不清,在某方面我當然是站在書店方思考,可是用「算總帳」的邏輯思考,我無法認同,亂像政治人物動不動就要選民給他個交代一樣,如果要算總帳的話就把最早發明新書一律低價促銷的傢伙找出來吧!),因為真的到了這社會只有一種思考、一種言論、一種選擇的時候,這個國家的競爭力也就到了盡頭,我想我現在能做的只有好好K英文和勉強日文吧?因為以後可能沒喜歡的中文書可看,那巫婆應該會瘋掉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巫婆姊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