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巫婆在公司裡還蠻常被問到:「請告訴我你的必讀書單。」這類問題,巫婆書單的第一名通常是《異鄉人》,而且我一定強力推薦,說的好像不讀此書會後悔一輩子,以前sakura jane非常擔心:「怎麼會有人「喜歡」《異鄉人》?」直到有一回我認真的在公司的留言簿洋洋灑灑寫了好長一篇「心得」給現在已經離職的同事參考,sakura jane才放了心,原來巫婆「喜歡」的定義還蠻詭異的(那篇心得大概寫的太動人了,被同事撕回家當離職紀念,所以巫婆完全不記得內容了)。

會翻開《無愛繁殖》其實也和異鄉人脫離不了關係,因為此書的腰帶寫著:「法國自卡謬以來最重大的文學事件,出版一年暢銷五十萬冊……」,很多人都覺得所謂的古典文學、經典文學一定很難懂,其實不然,在巫婆認為所有的文學都不過是故事罷了,只不過這些作者寫的比較好看可以流傳粉久,所以成了古典與經典,看過《傲慢與偏見》電影的人應該可以勉強同意那就是個愛情故事吧。

如果一定要把《無愛繁殖》和《異鄉人》扯在一起的話,我覺得《異鄉人》的孤寂很經典,是屬於卡謬時代的孤寂,想從群體糢糊的面孔裡肯定自我存在的獨特性。《無愛繁殖》的孤寂很巨大,是極端個人主義造成群體的冷酷與冷漠之後的結果。《無愛繁殖》故事開始於我們的時代,結束在不久即將到來的未來,但不管那未來是什麼,屬於我們內心深處那種虛無是永遠無法得到救贖的,即使作者在書末創造了一個未來終極式的烏托邦。

這本小說對於巫婆來說是極好看的,倒不是因為它討論的議題是巫婆原本就感興趣的部分,而是單純屬於閱讀發現的解讀樂趣驅使巫婆不眠不休的往下讀。例如作者提到的六○年代並不是巫婆經歷過的年代,許多人崇拜六○年代的氛圍(例如布萊德比特和安潔麗娜裘莉就曾經拍過以六○年代造型的全家福照片),不過我倒是曾聽說過書中提到關於滾石合唱團發生過的事情,經由作者巧妙的設計,我總會對書裡提到的現實人物產生熟悉感,比如說米格.傑克、德勒茲、薩德-即使我並不喜歡滾石的音樂,沒看過薩德的小說,搞不懂德勒茲的哲學,但在虛實交錯的故事裡,對於這些串場人物的部分了解,的確讓我更能感受這個故事。

有時候閱讀是累積的,當我看到書裡提到愛爾蘭的光線時,特別有這種感覺。以前看羅曼史時就對塞爾特人感興趣,因為每當有塞爾特人當主角時就會有精靈出現,我一向對精靈、神話很著迷,找了資料很多書裡都說塞爾特人是歐洲古老的民族之一,所以有許多神話流傳下來。而這本書裡則提到了愛爾蘭地區關於地理位置的特性,因而這裡的光線特別不同,所以「光線浮動而且幽柔,好像一個多變的有機體……就連天空也是活生生的。」看到這裡時讓我想到:「原來如此啊,因為霧氣、光線的緣故,所以容易產生幻覺吧?」彷彿和以前的閱讀經驗有了新的連結,很有趣。

 

對於所有作家的推薦文我最喜歡張惠菁寫的:「有人視他為法國繼卡謬之後最具啟發性的作家,更多人只是驚駭於他小說裡悲哀的人類處境,愛無能與性疏離。你不大可能讀完一本韋勒貝克而無動於衷,他直直說事,改變了你看世界的目光。」這本原名《基本粒子》的具哲學性的科幻小說確實值得一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巫婆姊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