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界的人總愛說:「生活不同,各自精彩。」但大多數的人很怕自己的人生太不同,總是走在安全的道路上;而且還擔心自己的生活不夠精彩,得拼命表現以免被這世界遺忘。
這世界的人總愛說;「每個人都是讓社會運轉的小小螺絲釘。」但又怕被貼上面貌模糊、毫無個性的標籤,總愛大聲嚷嚷:「這是個人主義的社會,只要我喜歡,有甚麼不可以!」
人類這種生物說來總是矛盾的,愛追趕流行卻又想表現自我;想與眾不同卻又擔心他人批判的目光。在普世社會裡生活,不管你願不願意,我們的潛意識裡其實已經被植入了一套既定的標準,所有的這些順從或是挑臖行為都只不過說明了一件事:「你了解界線在哪裡!」
要有多少不同才是「異常」?標準是什麼?界線在哪裡?誰有資格來認定?對於「異常」我們能容忍多少?體諒多少?理解多少?這些都是我在閱讀《便利店人間》時不斷不斷從心裡出來的問號,沒有解答的問號!
古倉惠子,大學畢業後沒有就職,在便利店打工已18個年頭。從沒有交過男朋友,沒有做過愛。吃的是便利商店的食物,喝的是便利商店的瓶裝水,連生活作息都是依據便利商店的工作調整。她沒有辦法脫離便利商店是因為她覺的只有在這個場所她才是正常的,在這個所有一切動作都有手冊指示、可以被量化的世界,她是可以被修好。這樣堅定的信念在另一位計時人員白羽加入後徹底被顛覆了。
白羽是個超級標準的魯蛇,因為自己的沒用他可以把過錯推給這個社會,自己不須負半點責任,反而是可憐的受害者,他的終極目標是找到一個肯養活他的無腦女子,讓他可以繼續冠冕堂皇的活在中二病的粉紅色光芒之中,遇上古倉惠子這樣極度異常的女子,反而讓一直被眾人感覺異常的白羽找回正常人的標籤。
古倉惠子的異常在於她的極度無情感,完全邏輯性的思考,讓人感受不到身而為人的感情。但是惠子是無害的,她只是努力生活,嘗試把自己塞進所謂「正常」的螺絲釘裡。相反的,她周遭所有的「正常人」都害怕她的異常,她們要嘛視而不見,不然就是強迫惠子接受他們的價值觀,直接畫出圈內與圈外的界線,不願去了解惠子的異常,那種害怕「異物」的樣子反倒讓人覺得異常了。
通常寫實的小說會讓想像力消失,這位女作家十分厲害,這本小說極度寫實,幾乎書中的每個角色都可以在我們生活中發現百分百相似的人物,但這些極度寫實的人物卻可以引發讀者的思考,甚麼是正常、怎樣是異常,我們自己是由多少正常、多少異常組合而成?多不正常會被這個社會遺棄?要多正常才有資格在這個社會生活?想與眾不同得付出多少代價…到底,這個世界是正常的嗎?或者,其實沒有所謂的「正常」與「異常」?
- Aug 18 Fri 2017 00:00
《便利店人間》
- Apr 14 Fri 2017 00:00
當 書 成 為 人 生 必 需 品
2016年7月號的BRUTUS特刊是「讀書入門特集」,其中一個專題是<有了這本書的話,人生大概就沒問題了喔>。在現在每個人都找谷哥大神的年代,這樣的專題意義是甚麼?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能很複雜,但我覺得「尋找那本神奇的書」給了我一些提示。
當大家想方設法地想把手邊的商品推銷出去的時候,自己對於「商品」甚至很嚴肅地說,對於自己的工作有甚麼想法?雖然說不是每個人都覺得對工作有使命感,但大多數的人還是想要在喜歡的職場工作吧?也許是喜歡漂亮的衣服,所以去服飾店:喜歡咖啡的香味,所以去星巴克,那麼在書店工作就是喜歡讀書囉?殘念てす。在大家都不閱讀的時代,硬要說是因為喜歡書才到書店工作,好像太強人所難了。但是要一個不閱讀的人去思考為什麼「書」不賣是緣木求魚,所以他只能把「書」包裝成衣服、咖啡、雜貨來賣,但這是有效的方法嗎?
那如果回到商品銷售的基本「創造需求」來說,當書成為人生必需品而非奢侈或消耗品的時候,是不是能有不一樣的觀點?也許有人會說書真的是人生必需品嗎?我想能做出<有了這本書的話,人生大概就沒問題了喔>這樣專題的BRUTUS應該有著不同於一般人的答案。
書不能無法成為大多數人的人生必需品,是因為這些人不閱讀、不知道如何閱讀,所以無法找到閱讀的滿足感,得到閱讀的利益,無法發現屬於自己的命定書,無法因為一本書改變或提升自己,所以書就不是他的人生必需品。
在這個時代,能把書變成人生必需品嗎?很難。但因為很難就不去做嗎?因為很難,就不用找出最有價值的核心基礎去努力嗎?因為很難,所以走走岔路,看看能不能運氣很好的「翻轉價值」,找到新的桃花源?我不知道,但我相信,曾經因為讀了一本書感動、因為讀了一本不懂的書焦慮,因為讀了一本書而豁然開朗的人,不會忘記這樣的經驗,這是「書」能帶給人類無可取代的價值。
延伸閱讀:如何閱讀一本書
How and Why We Rea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13fnhmeXmM
Kids Tell Us: "Why I Rea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krHQmOsR44
- Aug 22 Sat 2015 00:00
It all started just for fun

紙膠帶貼的朋友說很有日式FU
因為不會畫畫,所以我一直很喜歡著色。高中時英文不好的我,英文課的唯一樂趣是在文法課本的插畫上著色(我們的文法課本每一課都有一幅小插圖)。七、八年前發現日本的曼陀羅著色本就很喜歡,一直都在「玩」著色。對我來說這只是一件好玩的事,但是一下子所有人像是被下了咒似的開始瘋這件事,讓我覺得很神奇,總覺得這八成是另一個「蛋塔事件」吧。

發現一款bling-bling的紙膠帶 貼的時候吃足苦頭 不過還滿好玩的
回想幾個月前我還考慮要在amazon上訂購著色本,沒想到一齣韓劇就可讓情勢扭轉,這兩個月著色本的翻譯速度與出版速度可說是前所未有的快速,哈!像是搭火箭直奔火星呢!
雖然不知道這股風潮何時退燒,但有很多著色本可選擇對我來說樂事一樁(雖然說苦了我的荷包),本來就是不喜歡和別人湊熱鬧的我居然也跟上流行,真是有趣的經驗。
雖然同事開始要我別失心瘋,但我應該還是會大買特買吧,誰知道呢,也許只要再過兩個月,所有的出版社裡就會堆滿著色本的退書呢!




- Jul 12 Sat 2014 00:00
就是愛編織-2014社大學習心情
2012年底我有個東京的小旅行。十天的旅行去了不少美術館,也到松本、新潟來了一日小旅行,但旅行中最深刻的記憶是在某個百貨公司的毛線專櫃看到一件披肩。
披肩是棒針打的,但我卻看不出怎麼編織而成,因為那個編織式樣是我不曾看過的,猛一看會以為是用兩條帶子編織而成的,但仔細看又是一體成型,很是特別。我其實是棒針的菜鳥,所以自然看不出端倪,但很喜歡那樣的「風格」,所以當下是有點心動,想把披肩買回家,只是瞧了價格可是連退三步,因為這樣一件手編披肩的要價是三萬兩千多日幣,折合台幣也約莫一萬塊了!口袋很淺的我只能把美麗的記憶留在腦海裡,傷心離開日本。
只是沒想到,兩年後的現在,我居然因為參加了社大開的「就是愛編織」的課程,學到了那一年印象深刻的披肩的編織技巧,且運用這樣的技巧編出了漂亮的毛線帽!
能夠參加這樣超激發腦力的編織課真的很開心。老師總是把最新最好玩的編織技法用無限的耐心敎給我們。即使同學們是新手也能很快得到編織的樂趣與成就。期待下學期更豐富更有趣的課程喔。

- Jul 08 Tue 2014 00:00
曇花嘉年華
巫婆媽有神奇的綠手指,好像不管什麼植物都可以在我們家蓬勃發展。以前隨手種的我們家夏日飲品青草茶原料(有白鶴靈芝和六甲英….好像是)即使現在很少煮了,還是茂密的長著,還有賣青草茶的鄰居來跟巫婆媽說可不可以定期來摘呢!
種了兩三年的桑椹早已結了好幾次果子,煮了好久的桑椹汁還做了果醬。鄰居不要的蝴蝶蘭老媽也種得極其美麗,每次開花都是一串十幾朵一起。不過其中巫婆媽最驕傲的應該是曇花。
巫婆媽沒種曇花之前,巫婆總覺得曇花是「神話植物」,因為從小到大「曇花一現」這句成語聽過八百萬變了吧!還是不知道曇花是圓是扁,當巫婆媽跟我說:「This Is 曇花」的時候我還真不能接受,因為曇花的葉子看起來跟火龍果沒兩樣,我甚至懷疑巫婆媽搞錯了說!不過開了花就知道那的確是曇花,雪白帶著香氣的花朵的確美麗。
今年的曇花可說是空前盛大的捧場,開花前我數了花苞約有40朵,晚上冒著被蚊子大軍攻擊的危險幫老媽拍了照片作為證據,數了數那天晚上約莫開了25朵!不過曇花不改神秘生物的本性,過了大半夜的盛開期隔天就全謝了,果然是青春易老啊…..
- Apr 01 Tue 2014 00:00
文化系女子的體質?
幾乎每天必上博書店晃晃巫婆偶然看見「你是文化系女子嗎?」的廣告,點進去看了一下,居然發現我的文化系女子的體質高達八成?那也算了,畢竟巫婆沒有廣告slogan說的「75%清新、20%知性、5%古怪」-不過巫婆還是蠻適合丸子頭的說,但是這裡面的書單我都好愛啊!果然我真的是清新知性的文化系女子?妄想!妄想!我想我絕對還是屬於「60%冰雪聰明、30%古怪、10%黑心」的巫婆吧,畢竟最近迷上的是馬修‧史卡德、恐龍和蘇打綠…
文化系女子─
由日本雜誌《ユリイカ》(Eureka)提出的名詞,指喜愛閱讀、音樂、電影、美術、戲劇等文化事物的女性。興趣大都是室內活動,對戶外運動興趣缺缺,不僅是單純欣賞藝文表演,自己也擁有特殊的文化觀點。
後來日本知名文藝雜誌《ダ・ヴィンチ》(達文西)製作了「想成為可愛的文化系女子!」特集,並提出以下20個特徵:
1.喜歡閱讀
2.喜歡看電影和看美術展
3.喜歡寫寫文章、畫畫或創作
4.會寫日記(改成偶爾寫寫Blog就成啦)
5.喜歡獨處
6.覺得沒有朋友也沒關係
7.不想生小孩
8.喜歡散步
9.不擅長戶外活動和運動
10.有戴眼鏡
11.對流行事物沒興趣(喜歡老東西)
12.比起長生不老更希望早點死
13.曾經想尋死
14.有妄想癖好
15.曾經在不知名的車站下車過
16.喜歡聰明的男生
17.討厭好萊塢
18.四季中不喜歡夏天(因為喜歡海就一定得喜歡夏天啊)
19.曾經和年長10歲以上的男性交往(改成被小10歲的男生告白過行嗎?)
20.幾乎不穿膚色絲襪
- Feb 07 Fri 2014 00:00
馬年第一天遇見草間彌生
- Aug 30 Fri 2013 00:00
啟航吧!編舟計畫
一直以來工作的環境離不開書,從出版社到書店,要說習慣也行,我的體質大概接近鉛字中毒者,即使職場上的醜惡比起其他職場毫不遜色,在書籍圍繞的環境裡總安慰些,很阿Q的思考模式,這大概就是書呆子的邏輯。
從《強風吹拂》開始我就喜愛上三浦紫苑這位作家。《強風吹拂》裡因為一起跑步產生的夥伴意識,《哪啊哪啊 ~ 神去村》裡因為一起工作生活歸屬感,《啟航吧!編舟計畫》因為一部字典讓所有的人找到自己的成就安定感。
三浦紫苑筆下的人物都很平凡卻有點怪,《強風吹拂》裡很愛跑步的藏原走,以及比他更愛跑步的青瀨灰二;《哪啊哪啊 ~ 神去村》裡胸無大志卻出乎意外耐操的平野勇氣,還有《啟航吧!編舟計畫》裡看似超級不可靠卻有意外成長潛能的馬締。我一向特不偏愛女作家,不知道為什麼卻很迷三浦紫苑,直到看完《啟航吧!編舟計畫》,終於有種模糊的概念-因為她筆下主角的「怪」巫婆好像都有那麼一點症狀。
《強風吹拂》裡的藏原走因為只會跑步,所以不管快樂悲傷都要跑步,我因為只會看書,所以不管眼睛是不是快瞎了都要看書;《哪啊哪啊 ~ 神去村》裡的平野勇氣因為沒勇氣反抗老媽所以只能留在山上做苦工,我因為苟且偷安不願離開書窩所以只能永遠領22K當女工;《啟航吧!編舟計畫》裡的馬締和巫婆有哪裡像呢?應該是「編輯」這個工作讓我和書中角色有了交集。
三浦紫苑讓我著迷的地方在於她的「精準」。她對於人的描寫不知道為什麼就是會讓人感覺:「是那樣的人,所以才會做那樣的事,所以才有那樣的故事。」三浦紫苑說過他非常喜歡書,尤其是辭典,也曾在書店打工過,但是那樣的喜愛並沒有讓她失去客觀的雙眼,所以故事好看而不濫情,這就是三浦紫苑的厲害之處。
很多人都以為當編輯要文筆好,老實說編輯的文筆的確是不能太差,但是要真的很好那就去當作家啦,所以當我看到荒木初見馬締的那段描述時,超級想起立鼓掌的,因為三浦紫苑用極日常的動作就清楚的點出辭典編輯需要的「精確的拼圖能力」,我想即使對編輯工作陌生的人都會因此而有更清楚的輪廓吧。
《啟航吧!編舟計畫》描寫的是編輯的職場生涯。這世上行業百百種,每種都有不同的甘苦,只是都脫離不了的人的因素。合得來的同事、不對盤的上司、唯利是圖的老闆、難搞的客戶…,三浦紫苑輕淡的文字卻可以把我的目光緊緊捉住,我想除了故事精采外還有一點就是她隱藏在故事裡訊息引起了我的高度共鳴-「工作永遠不會快樂又有趣,唯有對自己的人生投注熱情,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存在意義,才能真正『樂在工作』。」
雖然很八股,但我還是認為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存在意義才能繼續在職場上奮戰,所以我覺得如果現在對工作厭煩的人,不妨拿起《啟航吧!編舟計畫》好好享受一番,即使不是辭典迷也沒關係喔。
- Jun 30 Sun 2013 00:00
猜猜有幾隻?言不及義的台南321巷散步記
很久沒PO文了,倒不是和大家一樣開始玩FB或有了smart phone(我兩者皆無),反而是慢慢的減少了上網的時間,到底在忙什麼也說不上來,前些時候換了房間,丟了好幾大箱的書和相片(可是房間依然全部是書),整個人彷彿空了,開始習慣不開電腦,翻翻書、打打毛線,日子過的閑散罷了。
3月份參加了台南社大的毛線玩偶編織班,學到了很多有用的技巧,學期末要交作業了,於是到了321巷拍照。本來想到犀牛妹妹的聚作瞧瞧,順便看看我的毛偶在這裡過的如何,可惜那天聚作沒開門,無緣。倒是天氣大好,拍了幾張巫婆很喜歡的照片。
有時候會想就這麼下去好嗎?可是我本來就是那種不熱愛生命的人,叫我做出多熱血的事也是沒辦法的,最好的証明是我又開始走下村上春樹的井裡了,想想還真有點糟糕呢!
在理查‧葉慈的《十一種孤獨》的封底有兩段話我很喜歡。
「如果我的作品有什麼主題,我想只有簡單的一個:人都是孤獨的,沒有人逃脫的了,這就是他們的悲劇所在。」
「孤獨是 當我們有機會得到他人的了解時,那個瞬間一閃而逝。」
‧
既然孤獨是人類的宿命,那就這樣吧,看看書、打打毛線、散散步、曬曬太陽,大概我能做的事就這麼多了吧。畢竟要把我房裡的書看完基本上還是蠻花時間的,因為這裡只有一半
‧犀牛妹妹聚作的FB https://www.facebook.com/tainan33 是33號喔
- May 15 Wed 2013 00:00
意外驚喜的山崎蒸餾所(下篇)
當我們在Gift Shop閑晃的時候,不知不覺見學的時間到了。一開始穿著制服的導覽小姐非常認真的用很快速的日文滔滔不絕的說明著見學該注意的事項,只是我們這群雜牌軍可能是有聽沒有懂的多,因為包括我們在內應該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人是外國人(有歐美人士and中國人士)。隨後我們就跟著可愛的導覽小姐穿過中堂直接進入工廠內部。
三得利的威士忌是單一麥芽威士忌,靠蒸餾的方式不同會有不同的風味-這是我殘存的記憶,不知道對不對。我挺佩服的是這間山崎廠是實際在運作的工廠,我們參觀的路線經過設計並不會影響場內的工作,卻又可以實際感受工作現場的氣氛,並且整個流程的時間控制非常精準,也不至於一下子一大堆人在Gift Shop購物,總之我覺得很好玩也很有趣。
不過最有趣的應該是又有個歐吉桑對我投以關愛的眼神啦。我們一開始進入蒸餾室的時候首先看到的是很像留聲機喇叭的大型蒸餾器,我並沒有認真聽我的中文導覽器說明,而是想聽聽導覽小姐的解說,不過她說的挺快的,所以我半途就放棄了,於是開始東瞧瞧西看看,卻忽然發現壓隊的警衛歐吉桑在跟我比手勢,他比了3,我想了一下:「啊!是語音導覽的數字。」於是點頭跟他說謝謝。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我有回應歐吉桑的緣故,不久他又對我招招手到旁邊去,原來是要我往下看,我這才發現那些蒸餾器很高,起碼兩層樓。想來工廠實在就是個「異世界」,複雜的管線、巨大的儀器…,我想那些當初建造工廠的人、設計儀器的人與製造工具的人一定都很驕傲這些東西可以生產出品質很好、甚至有得獎的威士忌吧?至少這位警衛歐吉桑給我的感覺是他很驕傲的想讓我發出「哇!」的驚嘆聲,因為他很以自己的公司自豪。

大概是我的表現太讓歐吉桑滿意,自此之後每一站歐吉桑都很關心我有沒有按對語音導覽的號碼之類的,本來我想maybe他對每位訪客都很熱心,但直到我們參觀完畢走出工廠前往試喝處時,我才發現歐吉桑真的是只對我很好耶。因為往試喝處會經過一座神社,我覺得在工廠裡有神社實在太神奇了,所以就停下來拍照。此時歐吉桑立刻走到我身邊跟我說這個「鳥居桑」有被設計在酒瓶裡,因為我的票收在櫻花珍那裡,他還跟旁邊的中國人士(三位長腿妹妹)借DM秀給我看。以前看電視介紹說關西人會把神明或物品擬人化,所以有「鳥居桑」這樣的名詞,聽著警衛歐吉桑這樣介紹真的很有趣,無奈櫻花珍完全無視我留在後面聽歐吉桑說著鳥居桑酒瓶的事,已經走遠了,我只好趕快跟歐吉桑說謝謝,把他丟給那三位中國人士,趕快跟上櫻花珍。可是歐吉桑居然還從後面趕上來問我從哪裡來的!我跟他說是台灣,他就很高興的說:「台灣啊。」才跟我們說再見。
所以結論是雖然不知道為什麼,日本的歐吉桑就是覺得巫婆很可愛,從何必館裡一直想介紹北大路魯山人讓我認識的歐吉桑,到大山崎山莊美術館裡和我從相機聊到高爾夫的歐吉桑,還有在優加雅咖啡前直接掠過櫻花珍和小仙蒂硬是要和我聊天的京都伯伯,還有在東北跟我說「愛」的爺爺們,在毛巾博物館跟我細數來過台灣多少城市的爺爺……,我想在這方面我應該也有替台灣爭光吧?至少我有打敗來自中國的三位長腿妹妹喔!
見學的最後一關是「試飲」。我們喝的是山崎威士忌和白州威士忌,其實還有說是幾年幾年的啦,因為我完全不記得所以只好在這裡呼弄過去。不同酒廠的威士忌因為水質不同喝起來口感也很不同,感覺很神奇。桌上擺的餅乾和巧克力是配酒的,我以前和櫻花珍說過喝酒要配巧克力,他總是投以莫名奇妙的眼神,這回連三得利都是以巧克力配酒,櫻花珍就不得不信啦。一開始我還挺興奮的,不過想想這不就擺明了我根本就是個不折不扣的酒鬼了嗎?所以這話題就此略過吧。不過這裡的巧克力深受好評,連不吃不包餡的巧克力的同事都說好好吃,要我下回有機會幫她買!只是下回再到這裡的機會渺茫,如果有去白州蒸餾所我鐵定會多帶兩盒。
最後的Ending就是在Gift Shop大開殺戒,買了胸針當禮物,還有村上春樹的《如果我們的語言是威士忌》日文版,橡木桶的木頭作的原子筆,一大堆零食和酒(怎麼可以不買!),我有買到鳥居桑的酒瓶,只是還沒喝,哪天真該開來喝喝看囉!總之,正如海報所寫,這是場愉快的見學旅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