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好久沒看到這麼難的書了,雖然看得很慢、常常要停下來思索以前的閱讀記憶,可

是我還是要推薦一下這本有點挑戰度的書-《雕刻靈魂的賈克梅第》,作者史作

開始看這本書是因為我本來就很喜歡看雕刻作品,記得很多年以前有部電影「羅丹

與卡蜜兒」讓這兩位藝術家的作品在台灣紅了一陣子,很多人覺得美麗的雕刻作品

大概就像卡蜜兒的「吻」吧,我倒不特別喜歡如此細膩的雕刻,不過仍然受電影影

響而討厭羅丹,沒辦法當時年紀小,實在無法了解人類情感的錯綜複雜,直有機會

在美國紐約的 MOMA 看到羅丹的「巴爾札克」才發現不管電影裡羅丹多麼唯利是

圖,他仍然個狠角色,在 MOMA 庭院裡近看「巴爾札克」是堆不明所以的破銅爛

鐵,但是若你走到美術館的二樓往下瞧,就會發現那的確是個有形有體的人。

賈克梅第不像羅丹有電影打知名度,但我對於他的作品卻是過目不忘,因為他的作

品真的很特別。纖細、瘦長、凹凸不平的皮膚、空茫的眼神…這就是賈克梅第的作

品「行走的人」。賈克梅第的「人」總會讓我想到另一個也有幸在MOMA看到作

品的畫家-席勒。我從以前就很著迷席勒的畫,直到那次在MOMA看到他的作品

後,就更崇拜了。

賈克梅第與席勒都是以「人」為主要創作題材,我記得第一次看到賈克梅第的作品

時,感覺到的是淡淡的哀愁,和初看席勒作品時的感覺很相似。很多人覺得他的作

品線條很混亂,但我卻不覺得「醜」,反而那行走的姿勢讓我感覺優雅,雖優雅卻

痛苦,這是我對賈克梅第作品的想法。

《雕刻靈魂的賈克梅第》的作者說賈克梅第是二十世紀藝術的真正代言人,史先生

由此出發,在書裡很詳細的剖析了賈克梅第的創作理念,老實說對我來講,這本書

真的很難懂,但是書裡的一段話卻像極了我初次看賈克梅第作品的感覺:「方法是

方法、人是人、潮流是潮流、我是我。」史先生說賈克梅第為了想表達自己想表達

的東西,嘗試了一切他那個時代的所有風格,最後又回到他自己的人像雕塑的探討

上。從外在回歸到自我,就只有人,人即所有,所以他的作品就只有人,但那就是

所有,很像我看異鄉人時所感受到的悲傷。

原本是因為賈克梅第的名字而選擇了這本書,但是史作檉先生哲學性的寫作思考方

式讓我收穫更多,原來藝術真的不簡單呢!

下面的畫是席勒較為人熟悉的作品  我在MOMA看到的作品很小幅  明明像是淡淡的水彩 卻能把皮膚那種 '' 病容 ''充分表現 真是叫人佩服  不過席勒作品其實也不美形  每次看到心裡總有點悶悶的不舒服 唉 ! 巫婆就是巫婆 即使如此 我還是喜歡席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巫婆姊姊 的頭像
    巫婆姊姊

    討厭人的巫婆討人厭

    巫婆姊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