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歲時看村上春樹,覺得他的小說真的是「輕小說」,好像只是寫些生活裡瑣瑣碎碎、雜七雜八的事,看著看著故事就結束了,一點份量也沒有。對當時滿懷雄心壯志,視「杜斯托也夫司基」、「卡拉馬助夫兄弟們」、「戰爭與和平」等磚塊書為經典的巫婆來說,劇情錯綜複雜,情慾糾葛掙扎的小說才是真實人生,是因為那樣的世界離自己還很遙遠吧。

30歲重看村上春樹,漸漸有些懂了,有時候「書的重量」並不取決於它能反映多少真實人生,「經典與否」並不在於呈現多少人性的試驗與掙扎,有時候隱藏於書裡的黑暗驚悚更甚於明目張膽的謀殺。

對巫婆來說,村上春樹書中的黑暗是一種引人跨界的邪惡誘惑,那是一種人的內心深處與生俱來的毀滅力量。人們不知道自己為了什麼留在光明而安全的一邊,但確切知道的是自己禁不起試驗,而且明白一旦越過那條界限,一切就再也回不來了,那麼界限的另一邊是什麼呢?是深不見底、無止無盡的絕望。

沉溺黑暗是人類的本能吧?但有些人能清醒的拒絕試鍊,全身而退。有些人喜歡賣弄自己的聰明、挑戰自己的定力,成功者能停留在安全的一邊,失敗了就要墜入黑暗深淵。無知的人就要看它祖上積德與否囉!

為什麼談到村上春樹?村上春樹的黑暗世界是隱而不顯的,卻仍讓巫婆感到恐懼。浦澤直樹的世界也是黑暗的,清楚而完整的呈現,讓巫婆感到悲哀。

巫婆無法清楚告知「黑暗」是什麼?就舉「冥王」裡的一段故事。冥王裡有一段是描述一個殺人的機器人想學鋼琴,因為它不想再殺人,因為它認為音樂可以療傷止痛。機器人的主人是個滿心仇恨的老人,因為他認為自己的母親遺棄了他。後來機器人幫老人解開心結,找出當年母親並未遺棄他的證據,老人開始教機器人彈琴,然後有個「惡魔」出現,將這個想回到光明一端的機器人殺了,故事的最後,老人望著滿天的機器殘骸說著:「回家了,練琴的時間到了…」

對巫婆來說,這是個黑暗的故事。這世界是無望的,曾經有的美好與快樂終將消逝,人類是無望的,一出生便等待著死亡,尤其是人老的寂寞更是最絕望的黑暗,一絲絲光明也不得見。

常想潘朵拉的盒子裡遺留下的應該不是「希望」吧?巫婆認為是「愚蠢」與「無知」,也許兩者結合乍看之下是「希望」,但那只是人內心深處與生俱來渴望毀滅的黑暗力量的甜美糖衣……這是巫婆看完第一集冥王的唯一想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巫婆姊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