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的書看多了應該不會對法蘭克.洛伊.萊特的名號陌生,而我覺得自已跟這位建築師還蠻有緣的,怎麼說呢?記得第一次出國就是去紐約待了十天,行程全是美術館,當然不會錯過大都會博物館,在大都會裡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林布蘭和萊特的作品,雖然那時候並不知道萊特是何方人物,但看到的美術館裡展出的房間卻十分驚訝,因為我怎麼也感覺不出所謂「美式」風格(當然後來啃了一大堆書之後就有點知道建築式樣也是有分年代與主義的,不是美國人蓋的房子都是美式的),多年之後第二次日本自助行,迷迷糊糊去了明治村,看到了赫赫有名的帝國飯店,當時還不知道任何關於帝國飯店的歷史與傳說,不過卻很喜歡那樣的建築質地與風格。

 


 

而這棟位在蘆屋市的迎賓館是早就知道了,只是每次旅行來回奔波中總是錯過,這次終於達陣,其實還蠻高興的。在蘆屋川站下車後,依照站長先生指示的方向走,越過一條河(應該就是蘆屋川吧?)順著暱稱萊特坂的坡道緩緩往上走,不多久就看到了在濃密綠蔭裡的迎賓館。

 


 

.窗外一片楓紅讓我想起足立美術館的生畫軸

萊特迎賓館原是一間鋼鐵公司的員工宿舍,1924年完工,已列入為文化保護財產,神戶大地震後有重新整理才再度開放。我們一走近屋子立刻在門上發現萊特特有的MYAY風格的裝飾鐵片,而屋子整潔簡潔的線條則散發出一種說不出的低調高雅的豪宅感受,總覺得這房子沒有古老到近百年的歷史。

 

八角桌椅意外的和式 就像萊特的風格意外的十分「日式」

 

屋內的空間設計與細部裝飾真的很萊特,交誼廳八角型的桌椅很特別,聽說是萊特的設計。我很喜歡房子整體充滿光線與風景的設計,在沙發上坐下窗邊就是綠葉楓紅,真讓人感覺幸福到有種奢侈的FU耶!

 

我在大都會看到的房間與這裡十分相似 果然是萊特

 

那天很冷,天氣其實不是很好,但在陽台上還是可以看見遠方的海,想起村上春樹說過他很喜歡海,喜歡海的樣子,喜歡海的味道,喜歡在海裡游泳,在這樣的地方成長很難不被那遠方閃閃發亮的海吸引吧?

 



這裡看來有點安藤忠雄 好像我喜歡建築師都有點類似

 

我很喜歡萊特的迎賓館,如果有機會到東京,一定要去參觀自由學園明日館,不過東京實在很難吸引我,也許就是因為它不像蘆屋或尾道這樣的小城市,可以輕易的就看到遠方閃閃發亮寶石般海洋,雖然我不會游泳,不過我也跟村上春樹一樣喜歡海喔。



 

巫婆姊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後記:《等雲到:與黑澤明導演在一起的美好時光》的作者是野上照代,書裡對於場記的工作有許多描寫,也讓不太看電影的我對於電影有了多一些了解。常常覺得我們已經生活在一個虛幻與真實沒有界線的世界,看完《等雲到:與黑澤明導演在一起的美好時光》後的感觸更深。這兩天電視強力放送《魔鏡,魔鏡》的預告,櫻桃妹突然問我:「那七個小矮人是真的嗎?」巫婆一時無法了解「真的」定義為何,櫻桃妹解釋:「就是說他們不是電腦畫出來的吧?」當今的科技應該是要什麼就能變出什麼吧,但是那樣子作品情感的飽和度應該比不上為了四十秒鐘的畫面,從二月計畫、五月播種、搜集飼養上百隻烏鴉,歷經各種困難,終至八月稻穗搖曳,才能拍攝的感情濃烈與完美吧?在畫面完美符合導演要求的瞬間,那種成就感應該是沒有任何事情可以比擬的吧?

 

後記二:野上照代曾經照顧過的伊丹十三,就是大江健三郎妻子的哥哥,在大江健三郎書裡多次讀到伊丹十三,原來父親伊丹萬作是橋本忍的師父,也是赫赫有名的導演。馬丁史柯西與李察吉爾都拍過黑澤明的電影。這樣發現的樂趣也是這本書越讀越有趣的地方。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39703

巫婆姊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去年的日本行後半部加入了仙人掌小姐,於是決定帶她去吃好吃的,因為仙人掌小姐的興趣是美食,所以行前便努力的找了太閣的資料。如果看過《豐臣公主》就會知道巫婆說的是什麼…沒錯!太閣就是書裡出現的那間大阪燒店。雖說主要是吃美食,但也得讓巫婆感興趣才行,所以和萬城目學的小說沾點邊當然比較有趣,因此即使大阪的交通真的很複雜,巫婆還是努力找了資料,還特別畫了地圖(當然主要還是靠櫻花珍弄清楚搭車的順序),滿心期待這特別的美食經驗。

 

 

就在我們一路轉車、轉車、轉車的努力下終於來到扇町站,日本奇摩的介紹是「扇町站8號出口徒步一分鐘」,我們走了不只十分鐘也沒看到,不得已走進便利商店拿出筆記本詢問店員,一號店員一臉茫然,讓巫婆心裡忍不住偷喊:「不會吧!」湊過來幫忙的二號店員卻說:「有啊,出了門直走馬上就看到了!」我們一路走來就是沒看到啊,只好出門順著店員說的方向走,但還是找不到!於是再問一間小餐館的服務生,誰知服務生一看到店名立刻比出一個大X說:「Close」什麼!閉店!我兩個禮拜前才找過資料的啊,怎麼會閉店?店員看我們一臉不能置信的模樣,還特地走出店門指著某間店面:「那裡,Close」這絕對可以列入旅行以來很晴天霹靂的事件之一了。

 

 

不過花了大把的時間轉車到這裡即使太閣沒了還是得吃個大阪燒吧?還好太閣緊鄰著商店街,我們就在商店街裡尋覓起大阪燒店,就在經過一家很驚人的唱片行(裡面全是演歌,而且還有一大堆錄音帶!)後,櫻花珍指著路旁小路說:「那裡是在賣大阪燒的吧?」的確,窄小的巷子裡有兩間大阪燒店,我們選了看起來舊舊但是感覺氣氛很熱烈的店-千草。

 

 

其實現在早忘了大阪燒的滋味,不過還是覺得那是很有趣的經驗。為我們服務的店員是中國去那裡打工的學生,免除了我們溝通的困難,他很細心的等我們拍照,所以我難得有完整料理食物的照片。

 

 

不過這天最叫我難忘的是仙人掌小姐跟章魚燒店員小哥溝通的過程。因為仙人掌小姐的英文好到一路嚇壞了很多日本人,偏偏她常常忘記這事。想吃章魚燒就直接用英文問了起來,店員小哥被她一問也跟著用英文問我們內用或外帶,但是他的口音實在教我一時也想不起說的到底是哪句,還好終於在小哥沮喪的想放棄時我想起來他說的是-take out

 

 

希望章魚燒小哥不要因此放棄英文。巫婆也決定今年如果仙人掌小姐能一起去東京的話,所有吃飯的事都交給她,我想在東京她的good english 應該比我的破日文好用吧。

 

很可惜沒有斷面秀-因為我們餓的快暈倒了。

 


‧後記巫婆回台灣還不死心的去查了太閣,沒想到真的出現出國前每有出現的兩個字-閉店



 

巫婆姊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已經好一陣子都提不勁來做些自己感興趣的事了,原因是工作很忙,不過正確的說法是:工作讓我忙得很空虛,所以反而提不起精神做事。工作的生涯越久就更感覺所謂「認真的人最美麗」、「說得漂亮不如做得漂亮」這些台詞都是鬼話,在我工作的職場裡會拍馬屁才是紅人,只要說得漂亮就一切好談,這種戲碼看多了也膩,但是又沒法說離開就離開,這種不乾脆的感覺真的跟吹南風的天氣沒兩樣,真的教人振作不起來。

說是這麼說啦,巫婆也不想被這些「小人」影響太久,雖說提不起勁,還是趁休假時把手邊try了好幾天的熊寶寶完成。

 

 

我老是看不慣做事很馬虎或者不動腦筋的人,有時候不是很了解我的人都會覺得好笑:「妳自己還不是隨便做做!」嗯~~會說這種話的人要是看到我做毛偶的「龜毛」大概會很surprise吧?不包括編織的時間,光是把所有配件縫起來就可以花掉整整一天,她的頭和脖子起碼分家了四次,手腳加起來大概拆了十次以上…這隻花花熊是嘗試,因為我沒用過段染的毛線來做毛偶,我自己覺得結果不盡滿意,但是我盡力了。

 

就這麼慢慢的看著花花熊成型,心裡忽然有些明白自己為什麼看膩了每天在公司上演的戲碼。我覺得自己看不到那些人的靈魂,沒有喜歡的事、沒有討厭的事、沒有想堅持的事、沒有該做的事、沒有不該做的事,只有老闆喜歡的事、能偷懶的事、能推卸責任的事、能邀功的事,那些人像變形蟲,只趨近於對自己有利的方向。趨吉避凶是人的天性,但如果沒有一點「靈魂」在其中,那些人在我的眼中便慢慢變得像蛆一般,走也走不遠,只能在同一具腐屍上爭奪有限的資源而面目變得越來越醜陋。

 

 

我其實並不覺得自己做的事有什麼多大的用處,只會看書、聽音樂、做毛偶能對這世界有什麼貢獻?我想應該一點也沒有吧?(B型人應該會優先考慮有沒有興趣,實不實用這回事可能不存在考慮的選項裡),可是既然已經來到這個世界了,起碼該活得更有趣一點吧?沒有堅持、沒有夢想、沒有叛逆、沒有瘋狂,實在有些太無聊了吧?

 

 

但搞不好說到底最無聊的是我,一整天只做了缝毛偶和出門去吹海風兩件事,也的確太懶散了點。

 


巫婆姊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卡爾維諾的《看不見城市》裡,馬可波羅擔任了忽必列的眼睛與耳朵,把他所見的世界描繪給忽必列聽。而新聞工作者不就像馬可波羅嗎?為足不出戶的世人,描繪出普天之下的萬事萬物。

報紙的頭條新聞決定了報社的一切,但是對撰稿的記者、編輯來說,發生在自己身邊的才是真正的頭條新聞。

十一個短篇故事讓我們看見報社人的職場生涯,其實與你我無異。好像全世界的職場都一樣,彼此絕對勾心鬥角、總有人要混水摸魚,有夢想不見得能有更好的生活,有能力未必是飛黃騰達的保證書。而且這一切都壓縮在一個危危可岌的公司(或產業)下,嚴酷中更見真實。也許觸動我的就是那種面對渺渺不可知未來,總是不自主產生的莫名絕望感吧。

雖說書封提到了卡爾維諾的《看不見城市》,但其實在看書的時候我更常想起的是馬奎斯的《百年孤寂》。從報社創社開始,興盛後轉而衰敗,第一任社長的神秘,第二任社長(第一任社長的兒子)的霸氣,乃至第三任社長(第一任社長的孫子)的無能,這就是人生,多麼像《百年孤寂》裡的馬康多-有出生就會死亡。而我們無緣參與盛世,無力締造輝煌,離青春愈來越遠,卻總走不到死神的懷抱,所以只能虛無的活著,只能在生活的困境裡跌跌撞撞,只能被動的等待著被終結生命的沙塵暴所吞噬,像是《百年孤寂》裡的最後一個孩子,也像是《我們不完美》最後一任社長。

這就是人生,這就是生活,絕對不完美,卻仍須努力堅持-直到公司關門或者生命結束……

更多介紹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22887

巫婆姊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要不是有這個招牌我們應該不敢進去吧

Tomio Koyama Gallery就是「小山登美夫藝廊」。小山登美夫何許人也?他是位藝術經紀人,在九○年代慧眼獨具的發掘了村上隆與奈良美智並將其推介到歐美,一手捧紅了這兩位藝術家。蜷川實花那色彩鮮豔甜美詭譎至近乎暴力的花卉攝影的作品現在廣為大眾接受,其實幕後推手也是小山登美夫。

知道這位藝術經紀人在京都有藝廊,巫婆當然想去瞧瞧,只是書上標示的地點是陌生的,這回京都行還加了新夥伴-仙人掌小姐,所以這裡一直處於能去與不能去的灰色地帶。冬天的日本實在很冷,那天要去Time’s吃義大利麵的行程被迫取消後,因為在優加雅喝了娃娃頭咖啡而稍稍恢復元氣,因此我在京都車站提出:「試著走到Tomio Koyama Gallery吧,這樣也許可以順便散步回旅館,如果真的太遠,再搭一趟公車也行吧。

 

 


‧看起來挺詭異且不起眼的入口

在天色已晚的京都小巷裡穿梭對於方向感很差的巫婆和櫻花珍來說可真是挑戰,還好仙人掌小姐方向感與眼力都極好,中間雖有幾度疑惑與小波折,我們還是順利找到了令人疑惑的Tomio Koyama Gallery,說是令人疑惑-因為這比一般民宅還破舊耶!一樓的展場尚未未佈置好,看起來凌亂,真是頗有藝術家不修邊幅的風格,二樓的展場就有趣多了,雖然展出的作者我完全不認識,不過我很喜歡他們的展出方式,因為我自己不是個能天馬行空亂亂想的個性,偶爾看看這樣的現代藝術或裝置藝術其實是很有趣的,因為總會發現自己思考模式僵化的地方。

只是時間已晚,藝廊裡除了我們三個也無其他參觀者,心裡實在不安,因為不知道他們何時打烊,也擔心櫻花珍與仙人掌小姐覺得無聊,於是快快結束巫婆的朝聖之旅,準備打到回府。

 



走出Tomio Koyama Gallery朝著巫婆筆記本上旅館的方向前進,原本以為還得走上好一段,甚至也許還得搭公車…,誰知這所有的猜測還來不及討論,就在我們走過東本願寺的圍牆後一個轉彎-噹噹!我們住了幾天的Super Hotel居然出現了!兩個大路痴終究沒搞懂Tomio Koyama Gallery離我們這麼近(也不用十分鐘),如果是白天來應該感受又不一樣了!千金難買早知道,我還是感謝有這樣詭異的時間點可以一窺Tomio Koyama Gallery,無論如何還是有趣的回憶啦。

 


 

從京都車站往小巷走的同時發現了幾家有味道的舊書店,可惜沒時間進去瞧瞧


 

 

 

巫婆姊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發現安野光雅這個畫家是在台北念書的時候。唸書時通常我的假日會被一個叫「聯誼」的東西填滿,原因解釋起來也很複雜,總而言之我是好咖(不是漂亮衝人氣的那種,而是也還可以充充數的那種),所以我格外珍惜不用聯誼的日子。因為隨遇而安型的個性,所以在台北念書時從來沒搞懂怎麼搭公車,因此活動範圍只限走路可抵達的地點。通常假日模式都一樣,出門就先到建國花市晃一晃,接著走到敦南誠品待上一天,然後到溫蒂吃個漢堡回家(或者去歷史博物館看看展覽,在植物園看荷花)。 


在誠品只有敦南店的年代我非常喜歡誠品,因為那時候的誠品什麼書都有,而不是只有暢銷書。童書區更豐富,好多進口的繪本,各式各樣的題材,不同類型的畫家,每次去都讓我感覺有誠品真好,這也是我唯一喜歡台北的理由。

 

就在那個時候我發現了安野光雅的《旅的繪本》。這個系列是無字繪本,寫生實景似的把一個城鎮如實的表現出來。細細的看會覺得很有趣,市集上熱鬧的人群,彷彿有無數個故事在這裡發生。田野裡安靜的天空與牧草似乎又有另外一番風景。歐洲的海也不一樣,丹麥的、英國的、義大利的,不一樣的海與港口,讓我很想也去看看安野光雅到過的地方。

 


 

日本的繪本畫家很多,不過讓我一見鍾情的只有安野光雅和長新太,兩者風格完全不同,唯一相同應該是:兩位畫家都是歐吉桑。長新太的繪本也不一定會在書店看到,所以我去惠文社那一年發現他們有好多長新太的繪本時,可真是驚喜萬分。去年在討論行程時,我不小心看到了津和野有安野光雅的美術館時,也是大驚喜,因此表達出:「我想去這裡!」的超強雷射光束,所以櫻花珍排除萬難終於有了半天的時間可以在津和野稍作停留,讓我能有機會看看安野光雅的作品。

安野光雅美術館就在車站旁,外表看起來不大,但裡面收藏的作品不少。安野光雅是津和野人,這裡風景優美有山陰的小京都之稱。美術館裡除了展示空間與禮品部外,很特別的是有教室,還有圖書室。我在散步地圖裡看到的資料說有星象館,可惜沒找到。

 


 

到了這裡我才知道安野光雅的作品真的非常多(以前知道不少,不過台灣都沒有進口),除了我很喜歡的《旅的繪本》系列外,還有用繪本敎數學或科學的系列。而最近的作品是奈良這個古都的系列(我也喜歡這個系列,安野光雅畫了我非常喜歡的百濟觀音像超棒的)。當我在展覽室裡靜靜看著安野的畫作真跡時,其實是很感動的,不管是畫紙上細細的用水彩筆一筆一筆畫出草地、海浪、樹葉的工筆作品,或是近年水墨風格的作品,都可以從那畫裡看出生命與歲月的痕跡,看完這些畫作讓我更喜歡安野光雅了。

 

 

前陣子的英文課討論到科技為人類帶來什麼樣的生活?我不是極端的科技迷(當然我沒天真的以為人類還可以反璞歸真),相反的我總認為科技為我們帶來的所有有好處都不是真的好處。有了臉書人際關係就會更親密嗎?有了網路我們的社會真的更進步嗎(我就是每天要花半小時養電腦寵物的傢伙)?現在有了超多家的誠品卻比不過當年只有一家所帶給我的收穫。每次討論到這個問題我總會想到小王子裡的一段故事。

有個賣解渴藥丸的商人向小王子推銷他的藥丸:「只要一顆,一個星期都不會想喝什麼。」

「你為什麼要賣那種東西?」小王子問。

「可以節省時間,只要吃了藥丸,每星期可以節省53分鐘。」商人說。

53分鐘可以做什麼?」小王子問。

「你愛做什麼就做什麼…」商人說。

「如果是我」小王子自言自語說:「如果有那53分鐘,我會從從容容走向一口有著清泉的井去。」

 

 

也許現在坐在電腦前搜尋就可以看到上百或上千張安野光雅的畫作,但我覺得那還是比不過看著真實作品的感動,畫紙上水彩渲染過後的美麗紋路是什麼樣的科技都無法呈現的,花了大把銀子去看幾幅畫的事實在很沒有經濟效益,但我還是很高興去了安野光雅的美術館。

 



。津和野其實很小也很鄉下,但在安野光雅的筆下卻寧靜而迷人。

。安野光雅的Wikipedia

 

 

巫婆姊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開始我們的確還是迷了路,車子開著開著進了中山大學,繞過西子灣,往上進了宿舍區,然後又從後門出來,這一段路,我曾經短暫的熟悉過,在很久很久以前。

 


 

不知道為什麼看來一臉溫良恭儉讓模樣的巫婆好像做過很多人覺得很奇怪的事情。例如搭便車、例如請長假、例如不工作…,這些現在看來平常的事,我在二十年前全做過(櫻花珍一定會說:「你到底在驕傲什麼?」所以我還要加一條穿超短迷你裙和熱褲去上班,還要附加說明我其實也沒有真的很老)。

那麼我跟中山大學的緣分是什麼呢?也是奇怪的事之一,有一年巫婆和同學到中山大學的男生宿舍住了一個禮拜。要講前因後果實在很麻煩,反正巫婆在那裡住了一個禮拜,跟著朋友四處閒晃。我從來都有這種運氣,別人是在談戀愛或搞曖昧,但我天生是絕緣體,是大家眼中要照顧的小妹妹,所以可以跟著出去吃香的喝辣的。

 


 

我對戀愛這檔事其實很晚熟,原因之一是嫌麻煩,原因之二是覺得自己的條件很差。嫌麻煩其來有自,唸書時代聽太多朋友的戀愛史,在街上吵架然後飛奔又和好的戲碼也不是沒看過,不斷根據男友的反應來猜測他還愛不愛我的事聽到耳朵要長繭,大家都說戀愛就是這樣,我卻無法理解,因為我很任性,凡事都要說請楚講明白。原因之二是覺得自己的條件很差,簡單說就是不漂亮。因為不漂亮所以即使有男孩子對我好,我也不覺得他是想認識我才這麼做。不過我也沒有因此自怨自憐啦,我是那種可以和男生「和平相處」的類型,沒有硬要當哥兒們,也不會是紅粉知己。我是安靜的臨演-我一直這認為。


 

不過我後來工作上的朋友卻不以為然,她說:「你覺得一個男生在聯誼後五年打電話給你拜年是吃飽沒事嗎?」又說:「你覺得一個男生願意筆友從大三寫到當兵是吃飽沒事嗎?而且你還不只一個,這些傢伙真的這麼閒嗎?」還說:「妳忘記名字的高中學長可以在畢業十幾年後,路上巧遇還喊得出妳名字,你以為他記憶力超佳嗎?」所以我朋友的結論是-你這個天然呆的笨女人!

 


 

雖然我平時是別人的犀利朋友,但碰上別人對我犀利的時候,我也是無力招架。只有不服氣的說:「講的跟真的一樣,那他們為什麼不明說?」因為-根據我朋友的解釋是男生會怕我。我跟男生相處太自然,所以他們會認為我沒意願,也不認為抓得住我,所以放棄的放棄,消失的消失。我其實不太相信這個論點,不過我的戀愛運超級不良,幾乎每個男孩子都問過:「妳在想什麼?」這種沒頭沒腦的問題,我想的可多的咧,有必要一一報告嗎?

 


 

唉,大年初一竟然開始回憶往事,真的是老了,又不是川本三郎,寫的出《我愛過的那個時代:當時,我們以為可以改變世界》那樣悲傷又美好的小說,只能就此打住,反正我已經跟老媽說過了;「到了某個年紀還不結婚的都有問題,只是有人承認,有人不敢面對現實罷了。」我的問題在我的天然呆和わがまま(任性),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我也不想太勉強自己啦。

 


我愛過的那個時代:當時,我們以為可以改變世界

                

那個一點也不溫柔的六年代,究竟,我們相信的是什麼?

我確實因為川本三郎,而對村上春樹和他的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賴明珠
 Suntory學藝賞×讀賣文學賞×桑原武夫學藝賞×每日出版文化賞受賞作家
  「東京學」第一人川本三郎渾身之力作 

    一本考驗時代價值觀的青春回憶錄

 

 

我也曾經想過世界是可以改變的啊

 

 

 

 

 

巫婆姊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京都對我來說是個很特別的城市,第一次自助旅行的城市是她,住過最久的城市是她,去過最多次的城市也是她,不過我卻無法直率的說出:「喜歡京都。」因為這個城市無論四季總是充滿觀光客;因為這個城市總是以華麗的姿態呈現在世人的眼前,因為這個城市的人們似乎是矜持冷漠與驕傲的,所以我不斷的造訪,震懾於她的美卻也有些厭倦這樣的完美。‧

這一次的旅行不免還是安排了京都,因為加入了新的夥伴,有了新的體驗,忽然覺得這個城市還有我不知道的秘密,模模糊糊的感覺在回家後發現的《從書店窗口看京都》 (本屋の窓からのぞいた京都:恵文社一乗寺店の京都案內)這本書裡有了些線索。

一個城市會有怎樣的書店一直是我很感興趣的事物。京都雖然沒有神保町,但是京都的書店就跟咖啡店一樣是很有特色的,惠文社就是一例。

曾被英國《衛報》記者多德森(Sean Dodson)選為世界最佳書店之一的惠文社是間坐落於京都左京區的獨立書店。2007年我在一個雨夜裡造訪這間有著溫暖燈光的老書鋪,對於這間書店的書架有著極大的敬佩與感動-不一定是新書而是適合的書-在書架上每一本書都有著緊密的連結,也因此才形成了這間書店獨一無二的風格,是我心中嚮往的書店原型。


在數年後的今天我有機會讀到《從書店窗口看京都》這本由恵文社一乗寺店為作者寫出的作品,更加讓我了解到這個有著美麗靈魂的書店,也多了一些了解京都這個如此矛盾城市的線索。京都人的確是矜持冷漠與驕傲的,但另一方面他們的包容與鑑賞力也的確超乎一般,所以京都才會有像惠文社或其他特色書店的存在力量。不只是書店,京都的百年老舖、職人們都試圖在懷舊與新鮮。傳統與新潮的兩端找出平衡點,這是這個城市矛盾性格的來由卻也是她之所以風情萬種的真正原因吧?

我想今後我應該還是一面說:「為什麼又要去京都?」然後一面安排京都的行程吧?希望京都一直美麗而矛盾的存在著,也希望這樣的養分可以一直滋養著惠文社與其他有特色的書店、咖啡店、食堂…,等著我一一去拜訪。


 

超魔力的惠文社書店探訪紀行

 

世界十大最佳書店

 

惠文社宣言
惠文社一乘寺店,位於京都左京區,是一間「關於書籍種種的精品店」。不似其他書店純粹陳列新書的做法,店內每本書籍都是經過店員的精挑細選,才介紹給所有愛書人。除了書籍之外,還販售CD、生活雜貨與衣服等商品,店內附設的生活館與Enfer藝廊,亦經常舉辦各領域藝文創作者的作品展。
店家認為,只要是嚴選商品來進貨販售的零售店,無論是哪種類型的店家都應能稱為「精品店」。而在「關於書籍種種的精品店」取代「位於京都一乘寺的書店與生活雜貨鋪」的日子到來之前,他們期許自己能秉持一貫信念、維持自我風格,永續經營這家獨特的店鋪。

巫婆姊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我們在街上慢吞吞的走著時,一起下車的大叔夫婦早已走到街道的盡頭又折返回來,跟我們打過招呼便往港灣的另一頭走去。歐吉桑大叔其實非常照顧我們,在終點站下車時特地幫我們問了司機下班車的時間,並且一再確認我是不是聽懂了。可愛的大叔還特地跟我說了英文:「1.5 kilometer。」,只是我不懂是哪裡到哪裡的1.5公里 。我想他們大概挺習慣如此的溫度,一起下車後就健步如飛,途中只是指點我們有間船屋可免費參觀後便一溜煙的消失了,巫婆真佩服他們的好精神。

 

 

大叔指點我們參觀的舟屋很巧的就是《來去鄉下住一晚》那個節目裡藝人拜訪過的舟屋。我和櫻花珍都看過這一集,想來歐吉桑大叔應該也看過吧。伊根舟屋的特色是船屋在灣邊,隔著馬路的是母屋,母屋才是住民生活起居所在。巫婆覺得海邊嘛就該夏天來啊,冬天超冷而且又下著雨,我們出門時文珠 莊的 先生超級體貼的給了文珠莊的雨傘,只是大傘好拿卻讓我很難拍照,所以兩個人一路走的拖拖拉拉。因為真的很冷很冷,巫婆既無手套也無口罩,所以櫻花珍說:「往回走吧。」

 

‧櫻花珍對這些烏賊十分感興趣

 

一邊走著的巫婆其實很狼狽,手凍的不得了,拿著傘又得護著相機,所以大半時間是低著頭的,突然覺得閃過眼前的「雨」怎麼怪怪的?好像天上飄下了「保麗龍」?

「喂!是不是…在下雪啊?!」被傘擋住視線的我其實不知道櫻花珍在做什麼。

「哪有…!真的耶!是雪!是雪!」櫻花珍的嗓門突然興奮起來。沒辦法,我們兩隻都沒看過雪,於是兩個人高興的在無人的舟屋街道上蹦跳了起來。

老實說這是意外又美麗的禮物,因為我說過了啊:「海邊,要夏天來嘛!」而且還好那天我堅持在文珠莊的大廳打開行李換穿外套,雖然覺得對那樣高級的旅館不好意思,但還好有如此粗魯的行為才不至於讓我在這樣的低溫裡冷到無法興奮的蹦蹦跳(我穿了兩件羽絨外套)。

 

‧舟屋的前方就是伊根灣 屋裡全是釣具 感覺好專業 整理的很乾淨

‧舟屋後方隔著小小的馬路是母屋 母屋才是主要的生活場所

‧這是藝人的簽名板 下面還有當時的放送時刻表喔

 

雪其實沒下很久,但我已經滿足了,畢竟我這輩子沒指望要看雪的,不過實際碰到倒也沒想像中的冷就是了。兩個人於是決定偷懶,躲到溫暖的郵局裡把帶來的名信片一口氣寫完寄出。我們在郵局耗了半個多小時,一邊等車一邊寫名信片。這是自助旅行裡最不符合經濟效益的一面,也是有趣的一面。我在郵局裡還買了和紙膠帶當櫻桃妹的伴手禮呢!郵局裡有一大堆賀年狀的印章供人使用,買了一枚伊根郵便筒的名信片蓋了龍年的印章打算寄回台灣當紀念,只是一板一眼的郵局阿姨硬著頭皮用奇怪的英文問我:「蓋了印章是要恭喜新年的嗎?」巫婆怕他真的要過年時才寄連忙說:「NO!」


 

巴士果真準時抵達,上車時沒見到一起下車的歐吉桑夫婦,心裡還想著他們會在這裡待上一整天嗎?沒想到車子拐過山邊的公園下到伊根港的另一邊時,歐吉桑夫婦正等著我們的巴士呢!一上車大叔老婆就開心的打招呼:「你們一直呆在上面嗎?我們在這裡吃飯,很好吃喔!」巫婆看了窗外,路邊是間「活魚料理」的小餐館,大叔果然有做功課啊。

。地上白白的點點就是雪喔

回程時大叔夫妻還是快樂的聊著天,到了天橋立我們下了車,跟大叔夫妻揮手道別,他們笑開懷的跟我們揮手。這就是我的伊根舟屋之旅,雖然不是夏天,雖然兩次下雪都幾乎無法用相機捕捉,雖然很冷,雖然沒有吃到活魚料理,但還是很快樂,還是有期待,哪個夏天再去拜訪,也許可以看見藍藍的、閃耀寶石光芒的伊根港。

 

巫婆姊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